以评促改 以评促建

时间:2004-07-05来源:南航民航学院点击:348
--我院积极准备迎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日前,学校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领导小组成员到民航学院检查迎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简称迎评),胡明华院长向迎评领导小组汇报了学院迎评工作情况。胡明华院长的汇报分为“学院办学传统与特色”、“学院自评”和“进一步建设规划”三个部分。
     胡明华院长在向学校迎评领导小组汇报“学院办学传统与特色”部分中,他介绍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于1993年9月,为了适应我国民航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由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和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正式联合创办以来,经过1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已形成具有本科、硕士、博士,以及在职培训多层次办学格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民航专业教育体系,已经成为我国民航教学和科研重要基地之一。学院本科专业的发展形成了以下几方面的传统和特色。
     第一, 始终坚持“两个依托”。紧依托民航企事业单位,形成产学研合作良性循环。民航学院从成立时候起实行董事会管理体制,学院董事会由民航企事业等27个单位组成。董事会对学院的办学方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教学组织和基础建设进行指导和监督,为学院提供办学经费和航空器材支持。董事会成为民航学院和民航企事业单位联系的重要桥梁,加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纽带。同时,紧依托南航大整个学校,为学院快速发展奠定基础。民航学院培养民航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和学科专业的建设过程,始终依托着具有航空航天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南航大整个学校。所有民航专业学生打下厚实基础的数学、物理、外语等基础课程由学校理学院承担;着眼于提高学生道德品质、人文素质、经济与管理知识的课程由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和经济与管理学院承担;作为一所全国重点大学由师生共同建设、营造的独特的校园文化,对于民航专业学生做人做事起所起的潜移默化作用,更是十分宝贵的教育资源。民航学院现有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3个二级学科,正是依托学校相关学科促进这3个学科得到快速、长足的发展。如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包括的航空器故障诊断与安全监视、航空器结构强度与疲劳寿命、航空器的可靠性与维修保障技术、动态性能与运行品质研究4个研究方向,均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技术。正是利用学校飞机设计、航空发动机等国家第一批具有博士、硕士授予权的国家和江苏省的重点学科,培养了一大批本学科高层次人才,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形成了学院的优势与特色。
     第二,适应民航人才市场需求,注重民航专业办学特色,强化民航人才培养质量。在民航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院始终坚持“注重内涵、拓展面向;立足民航,服务社会”的专业发展观,学院已建成交通运输和飞行技术2个大类本科专业,建有我国民航系统院校中唯一具有博士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民航特色鲜明的从本科到硕士、博士专业人才培养格局。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是加强教师对民航交通运输科技前沿热点问题的研究,了解民航新技术发展动态,将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融入到本科专业的教学之中;二是利用民航董事会的有利条件,与民航单位的专家座谈,充分了解民航系统对人才培养和民航技术的实际需求,并通过采取深入民航一线挂职锻炼的方式,培养了一批民航行业的专家、教授,对本科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三是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先后选派教员近40人次到美国波音公司、法国民航学院、德国民航学院、瑞典航管学院、美国三角航空飞行学院、美国泛美飞行学院、美国SPARTEN飞行学院、美国环球飞行学院、澳大利亚BAE飞行学院、新西兰飞行学院等进行专业学习和业务考察,通过学习和考察,提高了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教学水平。此外,还聘请了几十名民航系统的专家和领导为我校兼职教授和教员,通过不定期来院讲课或专题讲座的方式传授民航技术与知识。在教材建设方面,本专业为促进教师编写更多高质量教材,在学校设立的教材教改基金基础上,又特设了教材教改及奖励基金,每年投入经费15万元,用于民航教材教改项目的资助及奖励。到目前为止,已编写出版教材或讲义19本,资助教材基金项目19项。在教学改革方面,已基本形成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办学目标、以工程应用背景为准绳、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民航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获2000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改革特等奖,多项成果获校教学改革成果奖。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学院现有安全与故障诊断实验室、机载电子设备故障诊断实验室、空管综合模拟实验室、民航运输管理实验室等12个专业实验室和1个民航工程中心。学院还与东方航空公司、上海航空公司、上海虹桥机场、南京禄口机场、华东空管局等民航单位建立了本科生实习基地。在教学管理方面,根据学校“校-院-系”三级理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学院相继成立了院级教学委员会、院级教学办公室和教学指导小组,明确和规范了院级教学委员会、院级教学办公室和教学指导小组的工作职责和范围,共同承担起对教学质量的检查、评估、监督和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指导工作。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授担任专业教学督导专家,建立了教学督导、评估制度,促进教师认真教学、治学严谨、教书育人,帮助新教师提高授课水平与教学质量。通过运作与完善。营造勇于探索未知、敢于创新、崇尚科学的浓郁学术氛围和催人奋进、陶冶情操的文化环境。开展岗位形象工程,形成专家型的管理人员队伍、研究型的师资队伍、服务型的行政人员队伍。增强办学活力,全面提升专业的比较优势与教育竞争力。
     第三,发挥学科和科研优势,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学院始终把教学和科研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近5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技项目24项,总经费524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航空基金4项,民航总局基金8项。承担横向科研项目33项,总经费1317万元。共取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其中“民航发动机磨损状态监测诊断系统”获2000年度民航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成果在民航、航空和航天领域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航空交通运输的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获2003年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华东地区航班时刻优化管理系统”获2003年民航总局科技进步奖;“民用航空机场容量评估系统”获2003年民航总局科技进步奖。“空中交通管制CBT教学系统”获2002年民航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该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已经广泛应用于民航专业教学与在职人员培训。“民航科教业务管理计算机支持系统”获2000年民航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该项目在民航系统各大管理局、航空公司和机场等单位得到推广应用。
     胡明华院长在向学校迎评领导小组汇报“学院自评”部分中,他介绍,学院经过10年的建设与发展,在民航的教学实践中凝练出明确的教学工作思路,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根据民航对人才需求的特点,调整和完善学院教学工作定位。随着国民经济和民航运输经济的不断发展,学院的目标定位、类型定位、层次定位、专业定位以及服务面向定位等也不断根据自身的特色和条件而进行调整。学院正迅速从专门化技术人才向创新人才培养转变,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研究型转变,从以本科生为主体、本科生与研究生(含工程硕士)的比例逐渐向2:1发展,从交通运输大类的部分民航专业方向到整个民航主要专业方向和飞行技术大类专业,从服务民航部分应用领域到以民航系统主要应用领域为主的交通运输领域。
     进入21世纪以来,学院面对民航行业的发展和需求,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认真审视民航高等教育发展环境,剖析学院发展的有利面和不利面,根据学校的总体发展战略和规划,经广泛调研和充分研讨,制定出一系列学院教学工作建设与发展规划。包括“十五”专业建设规划、民航实习基地建设规划、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规划、民航工程实验中心建设规划、优秀课程和优秀课程群建设规划。
     在办学模式上,进一步加大校企联合办学的力度。2002年,学校与上海航空公司合作创办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学院,联合培养民航飞行员,并采取中外合作培养的模式,完成理论教学和实飞训练。
     第二,学院高度重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明确规定学院党政主要领导为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第一负责人,教学工作由教学副院长主管,其他党政领导协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各系具有副教授以上的教师担任教学主任。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并形成会议纪要,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教师,安排教学水平高的教师专门负责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并落实院系领导听课制度,健全教学督导体系,在岗位评聘和职称评定等重大政策上,实行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鼓励教师承担教学改革和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实行经费资助和工作量补贴等。
     通过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风建设。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学生个性化教学,因人施教,如模块教学计划,实行普通班、强化班、分级教学、辅修专业、本硕连读等分层次教学计划,院内转专业试点,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开发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教学实践计划等。
     第三,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建设。近年来随着学校各项利于人才引进的政策出台和教学科研环境的改善,学院加大了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我院在近年相继引进了多名拥有高职称和高学历的教师,已初步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队伍。全院现有在职教职工56人,其中教师39人,教辅3人,机关(含学生指导员)14人。目前,民航学院拥有专业教师39人,其中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人,硕士学位的教师2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师资总人数的87.18%,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控管委专家组成员,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人、“青蓝工程”培养对象2人,省部级优秀教师3人。学院主讲教师全部具备岗位资格, 教授、副教授积极承担本科生课程2门以上教学工作。在历年对课堂教学质量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检查评估中,优秀和良好率均在95%以上。
     第四,民航学院拥有能够满足各民航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实验室用房和相关专业图书资料,并具有稳定的校内外学生专业实习基地。民航学院实验室集中建设在江宁校区的“民航工程实习基地”,总面积3300平方米,实验室建设投资近1000万人民币。各专业实验室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学院与在南京禄口机场,上海航空公司,上海虹桥机场、南京机场空管中心,华东空管中心,广州白云机场等民航单位,分别建立了稳定的民航专业实习基地,并与美国和澳大利亚等航校,建立了长期飞行训练的合作关系,保证运输、机务、电子和飞行专业学生的实践。同时还鼓励学生自己联系单位下厂进行实践。
     第五,紧扣民航特色,培养高素质人才。针对民航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办学特点,不断调整完善教学计划。实现大类专业培养模式,拓宽了专业口径,扩大了专业面向,适应从“专才教育”模式向“通才教育”模式的转变;强化自然科学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教育;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实施模块教学计划,既强调了厚基础和宽口径,又兼顾了专长和特色,妥善处理了“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两种模式的关系;尊重与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实行分级教学、辅修专业、本硕连读、硕博连读等多种培养模式,有助于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对课堂教学的时效要求高,鼓励和提倡使用现代教学手段;重视课内外教学的有机结合,开辟第二课堂和课外科技活动;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建立民航工程实习基地,开设综合性和开放性教学实验,强化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
     第六,学院教学效果。在国家英语等级考试、国家和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中,我院学生的成绩较好。96级、97级、98级、99级和00级本科生的英语四级通过率在95%以上,计算机二级通过率也较高。近几年我院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取得较好成绩。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结合科研和工程实际,学术性和应用性强毕业设计的选题100%能够结合科研课题和工程实际,具有明确的学术和应用背景,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经过严格评定,历年的学生毕业论文优秀率在20%左右。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科学严格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有严格规范的评估体系,近几年我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抽查良好率在95%以上,答辩过程认真规范,成绩评定合理。
     10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2000多名本科生。这些毕业生陆续成为中国民航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有的已经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成为单位的中坚力量。
     胡明华院长在向学校迎评领导小组汇报“进一步建设规划”部分中,他介绍,民航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诸多优良的传统和鲜明的特色,但面向21世纪,对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要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未来的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高,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标准也将更高,进一步的建设与规划工作仍需与时俱进:
     第一,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根据学科建设和重点研究方向的需要,积极引进高层次高水平的急需人才,包括“道路与铁路工程”学科人才,经济、管理、法律等学科人才。并创造条件,促进他们早日脱颖而出。实行教师生涯管理,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系统化的国内外教育培训,争取1~2年内,国际交流与合作有新的突破,为提高教师国际化水平搭建良好的平台。到2013年教师数量达到100人(根据2013年在本专业在校本科生1500人);学历结构8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历,职称结构为教授:副教授:讲师为5:4:3。教师队伍中有若干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8~10名左右在“航空运输”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与知名专家学者,并从中产生1~2名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名师大家。
      第二,适应发展,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交通运输专业大类招生,前两年大类培养,进入大学学习两年后,学生根据学习志趣、特长,以及社会需求,自主选择和学院合理调配相结合,学生再作专业方向选择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可试行“大航空”类别招生,民航专业方向培养,如“交通信息工程”,按“信息工程”招生,“交通信息工程”专业方向培养;优化教学计划,按通识课、学科群基础课、专业课、集中实践四大模块进行课程整合。按专业大类设置相同的基础课。专业段主要根据飞机的使用和维护专业要求,体现鲜明的民航特色的专业骨干课程,即形成专业所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与以在民航系统就业为主的必须的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以及学生专业知识的进一步拓展与延伸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模块课程和梯度课程。同一专业大类或专业类群的课程设置,基础课平台保持统一,专业课平台注意兼容,在占据最小比例的专业方向课程,不同专业实行分叉培养。各类课程模块化,学生在课程模块中自主选择课程;对于多个专业修读的基础课程,而深浅要求不一样的课程,开出几个有梯度,深浅层次不同的课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民航企业需要,继续实行相近学科专业学生“3+1”或“4+1”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跨学科专业学生“2+2”人才培养模式(前2年半学习交通运输专业相关课程,后1年半学习经济、法律、管理等专业相关课程),即在学校跨学院、跨专业大类培养民航需要的民航经济、民航法律、民航英语等民航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并保证该模式教学计划4年有机衔接与贯通;改革外语教学模式,加强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着力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增加“大学英语”课程学时数,强化英语听说能力训练,逐步增加“双语”教学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门数,并选择相关课程聘请外籍教师授课,“十五”期间每个专业方向保证两门课程实行“双语”教学,学院共10门课程实行双语教学。英语口语实行小班授课,保证学生口语教学质量。
      第三,进一步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突出民航业国际化、工程化和注重管理与经济的行业特点,优化专业的知识结构配置,切实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特别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民航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并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增加选修课程的多样性,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多、专业配置全的优势,扩大学生的课程选择空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课程建设,形成具有民航运输鲜明特色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产生1~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增加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在整体上适应行业和社会对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强化英语能力的培养,在特色课程的教学中大力推行双语教学,与国外相关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互派教师进行交流,逐步形成本专业全部主干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格局,使学生更加适应民航这一国际化的业务领域;根据民航总局的文件精神,还将进一步规范特殊专业的教学培养,近期将有相应的规章出台。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制定了自己的目标:满足民航行业规范的要求,保持自己的特色与优势,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按照最新民航规章的要求,加快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使专业实验设备的数量与性能达到规范标准。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性环节的时数比例。安排教师定期到实际岗位实习,并取得民航总局颁发的相关执照。
     第四,进一步加强教材和实验室建设的力度。在教材方面,完成按“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要求及其“民航特色”的系列教材的修订和编写工作,保证本科专业教材由现在使用的自编讲义或自编公开出版的19本教材,到2013年完成具有民航特色的完整的专业系列教材47门。加大民航特色原版教材的引进力度。加速研究生教材建设,到2013年,博士、硕士研究生约24门课程的教材全部使用本专业教师编著的具有民航特色的公开出版的专业课教材。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为了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实验室和民航工程中心的建设,到2013年专业实验室由现在的12个发展到60个,其中28个为学科实验室,32个为专业实验室。实验室面积达到6160平方米。教师、博士生和研究工作室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进一步加强与各董事单位和民航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与联系,继续引进民航退役飞机、发动机和航材等设备,建成服务于本科教学、实习、地面训练以及研究生科学研究、民航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工程实践和培训的综合性基地。到2013年,建成2~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第五,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和完善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同类专业“3+1”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2+2”民航与经济(或法律或管理)叠加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辅修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国内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在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开展对外合作办学。

分享: